![]()




为守护教育记忆,老虎机游戏档案馆启动“记忆守护”工程。团队通过采集高清影像、口述实录、珍贵实物等,以多维视角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图腾——它不在宏伟的建筑里,而在创校建校者掌心的老茧中、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灯光里、在晨读课上的霜痕间。这种精神正以永恒的心跳节奏,在一代代邵院人的血脉中延续传承。
访谈时间:2025年11月3日
访谈地点:程教授居室德雅园客厅
访谈对象:程凯华,邵阳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老虎机游戏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访问者:程老,您好!您长期在邵阳学院任教,是邵阳学院的元老,对邵阳学院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请问:您是何时因何缘故来到邵阳师专任教的?初来之时,师专的状况怎样?后来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程教授:我于1956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毕业(学制5年)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中国古代文学。在兰大工作10年之后,1970年我请求调回湖南。当时邵阳师专正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充实、优化教师队伍。为了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我义无反顾,很高兴很乐意来到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当时师专的校址建设在离隆回县城有10多里的铜盆江畔老虎山上。整个校园只有两栋二层楼的教室,数栋低矮的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一栋礼堂兼食堂的普通平房。没有图书馆,没有操场,尽显荒凉和寒酸。节假日我回双峰县和家人团聚,必须从学校步行1个多小时到隆回县城汽车站购票。因为当年隆回县和双峰县之间没有直达车,无论从隆回到双峰或者从双峰到隆回,都必须在邵阳市停留1天待车。这样一次往返两地需要花费整整4天的时间,比现在乘车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耗时更长。交通这样不便,生活条件这样艰苦,教学环境这样简陋,怎么办?是退缩,是逃跑,还是前行?对于我来说,唯一的办法是“既来之,则安之”,继续安心坚持干下去!
大学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其弊端除了交通不便,影响师生出行;环境闭塞,影响学术交流之外,主要的还是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不利于及时接收新知。于是,邵阳师专于1974年又搬迁回到邵阳市区李子园校区。不过那时的李子园校区也简陋不堪。从学校到市区需要经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土小路。学校除了1958年建校时几栋破旧的校舍之外,既没有新楼,也难见绿树。校园内不但散居多家农户,而且还有一家市酱菜厂占据学校的中心地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邵阳师专、邵阳高专、邵阳医专合并重组为邵阳学院,学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沧桑巨变。学校原只有师范专业,现在已有文、史、理、工、医、艺等多个专业;学校原只有几百人,现在已有27000多人;学校原只有李子园校区,现在已有七里坪、江北、西湖多个校区;交通工具原只有一台拖拉机,现在配备了漂亮、宽敞、豪华的大校车,至于矗立高大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绿树成荫的校园路,标准宽阔的大操场,整齐美观的师生宿舍,大家有目共睹。
从邵阳师专建校伊始,到与邵阳高专、邵阳医专合并重组为邵阳学院,短短的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最重要、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在此期间,我见证了邵阳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其中虽然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更多的是灿烂辉煌。
访问者:程老,在您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什么关键时期和哪些重要事情让您感受到“我属于邵阳学院”。您认为自己与邵阳学院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程教授:从1961年开始,我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2006年办理退休手续,但退而不休,继续受聘参加《邵阳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工作,至2010年。2011年受聘至邵阳市老年大学讲授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作品。是年底才完全退出三尺讲台,结束教学生涯。从1961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我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整整半个世纪,其中我在邵阳学院工作整整40年。这是我一生中的黄金年代,也正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这几十年,我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邵阳学院转;在这里,学校为我搭建了发挥智慧、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我积极参与了学校历次重大的改革和建设,如学校搬迁、学制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专升本等,为学校奉献了毕生精力。我促学校发展,学校助我成长。现在我已臻耄耋之年,当存老骥之志,坚守教育初心,充分发挥余热。
总结我这一生,可以这样说:我是一个心无旁骛的纯粹的教育人。我的事业在邵阳学院,我的成就在邵阳学院,我的归宿在邵阳学院。我是邵院人,我属于邵院,我热爱邵院!
访问者:程老,您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请问:您认为个人对学校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程教授:我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长期(1990—2003年)担任中文系主任,是“双肩挑”教师。
作为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教学,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育人。每年新生入学,我给他们上第一堂课,总要让同学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记下这样几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认真、勤奋、努力、虚心学习,争取优秀的成绩。”在讲鲁迅“弃医从文”时,强调鲁迅无论学医或者从文,都是为祖国为人民,教育学生确定志愿、选择职业都要服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讲胡适、周作人这样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作家时,强调指出,既要注意他们前后期的联系性,又要注意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别性,不能以政治地位代替艺术地位,不能以政治裁判代替文学批评,不能以作家的最后归宿代替对他一生道路的分析。这样,学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这种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把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的教学方法,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岩石滴水一般深入持久。作为系行政主要负责人,必须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坚持育人。首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厚德、敬业、博学、多能、健体”的系训,建立“思想、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求全系师生“立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树师表”,发扬“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精神,从“全方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宽领域夯实文化知识基础”,“多渠道培养创造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行政管理,一手抓专业发展;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领导班子建设。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文系中文教育专科早在1998年就在全校率先升格为汉语言文学本科(比学校升本早4年),并获得优秀等级评估;中文系连续8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单位;中文系领导班子被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领导班子;中国文学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研室;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课程;我和邹琦新教授、谭伟平教授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教材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上述成就或许是我作为双肩挑教师对学校做出的比较突出的贡献,也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事。
访问者:程老,最后,请您谈谈您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有哪些希望和建议?
程教授:作为邵院人,我衷心希望学校弘扬办学的深厚底蕴,担当教育的神圣使命,培桃育李,立德树人,上下协力,同心同德,开启新征程,砥砺前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与时俱进,蓬勃向上,日新月异,越办越好。
这里简要提两点建议:
1.狠抓教学和科研,促进学科发展。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两大基本任务,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二者的重要性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需要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要促进学科发展,学校领导必须狠抓教学和科研,全体教师必须认真教学,潜心科研,多出成果,争取出省级、国家级优秀成果。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学位、高层次、高素质、高品行的人才充实、优化教师队伍;增设硕士点,新建博士点,构建起“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大力培养成杰出的学者、大师级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奋发向上,教好书,育好人,著书立说,成才成家。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我们都要记住:“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竞争力是师资力量,而非硬件设施,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拥有杰出的学者(大师),而非高大的建筑(大楼)。
访问者:谢谢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福程老安度岁月,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档案馆 阳素云 曾洁荣)